党委宣传部
当前位置: 首页>>宣传工作>>媒体杨职>>正文
【陕西传媒网】扎根麦田半世纪 不忘初心育良种
2016-07-07     (点击: )

发布日期: 2016-07-07     点击:26

 

(陕西传媒网, 201677)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

 

6 3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武农6号小麦新品种观摩暨汇报会在扶风县豆村农场举行。在武农6号小麦新品种试验田,与会人员一边听取赵瑜关于武农6号的培育情况介绍,了解武农6号的长势、亩产、品质等情况,一边对赵瑜培育的新成果表示祝贺。

如果是不认识赵瑜的人,还以为眼前这位皮肤黝黑、身材瘦小、两鬓斑白、衣着简朴的老大爷是位农民,殊不知已81岁高寿的他是个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并已先后培育出五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多万亩,遍及黄淮海麦区。

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是对赵瑜五十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也是他情系三农、甘于奉献,誓以光辉业绩报国的真实写照。麦田陋室,栉风沐雨,他用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换来一个个优良小麦品种,使其在广阔大地上开花结果,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情系三农扎沃土

赵瑜1935年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西部山区农村,家乡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们辛勤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他内心填满了浓浓的悯农之情。他说:“儿时的记忆,是我后来从事农业科研的原始动力。”

所以高考后完全可以报清华、北大的赵瑜,却毅然决定学农,以第一志愿考入农业高等学府——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陕西,选择了农业,选择了农村。

在豆村农场的50多年里,赵瑜和当地的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到农民家里,他不是直接坐上炕,就是随便拿个小凳子坐下,或和农民拉家常,或谈科技推广的事,就像在自己家一样随和亲切。走在豆村农场附近的路上,村民们几乎都认识他,老远就笑着打招呼。

在赵瑜的身上,有着对农民群众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有一年,赵瑜去甘肃永登安排冬小麦示范推广。当地所用的“武农148”种子,都是他从陕西运来,无偿提供。近几年,“武农148”扩大推广,用种量大了,也是他贴上运费,低价供给当地农民。

武功县武功镇凉马村被称为“武农148种子村”。在赵瑜的帮助下,凉马村不仅实现了小麦增产、农民增收,还通过良种繁育实践和科技进村入户,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使大家学会了良种繁育技术。对此,赵瑜却说:“凉马村也为小麦良种造福更多的农民群众发挥了积极作用。”

潜心研究育五种

“搞育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就绝对一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赵瑜默默地坚守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的豆村农场,无数次的下地,无数次的观察记载,无数次的“重复劳动”,只为培育出一个个能帮助农民群众致富的小麦品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赵瑜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五个小麦品种,平均十年一个。这在小麦育种界是不多见的。

“武农1321968年培育成功,抗寒、抗旱、抗病、早熟、丰产,亩产水平300 -350 公斤 ;“武农99”上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亩产水平400 -500 公斤 ,在吸浆虫发生年份仍能增产20%以上;“武农113”上世纪80年代培育成功,属大穗大粒高产品种;“武农148”上世纪90年代培育成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最高亩产达 614.8公斤 ;“武农986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越冬性好,秆硬抗倒,田间综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亩产水平500 -600 公斤

“特别是‘武农986’品质比较优良,蒸馒头、做面条、包饺子白亮有筋,味道好。”讲起自己这些姓“武”的“娃”,赵瑜滔滔不绝。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河北省赵县有位叫兰秀的农民还很有创意地成立了以赵瑜名字命名的“赵县赵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武农986”。为进行产业化开发,他采用我国古老传统的面粉加工工艺,研发生产出不同品牌的“武农986石磨面粉”,由于石磨在低速转动过程中不产生高温,从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小麦全部营养成分,不加任何添加剂,食味和商品性俱佳,深受消费者欢迎。

退而不休献余热

退休后的赵瑜,本可以放下一切,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然而,他痴心育种的脚步却并未停歇。

在育种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赵瑜大胆创新育种方法,创造了按育种目标选好杂交组合、精益求精选择等“小投入高命中率”育种方法。不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雨交加,他都会对育种材料进行细致地动态观察、精心呵护,这也是他育种成功的不二法门。从播种到收获,只要不外出,他每天都要习惯性地去试验地观察记载。每次外出回来,他扔下包就直奔试验地。遇到雨天,他就穿上雨鞋,在腿上缠上个化肥袋子,戴上草帽或打上雨伞下地。

为使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加快推广步伐,赵瑜把自己的经济利益置之度外,坚持不卖品种经营权。在服务地区的不同生态区域,他总是亲自挑选有一定实力、诚信度高的种子企业,委托它们自主独立经营,创新了独特的良种推广模式。

半个世纪的育种路上,赵瑜从一个稚嫩的懵懂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变成了一位研究员、育种专家;豆村 农场的 老师和学生来了一拨又一拨,唯有赵瑜常年四季扎根在这里,但他精神不老,壮心不已。他说:“我要牢记使命,不负众望,依托基础,力争在高强筋优质小麦育种上有所突破,有望在近年内推出品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优品种,服务‘三农’,回报社会,为全面提高我国小麦品质,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强筋优质小麦长期靠进口的局面,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我不泯的愿望,也是最大的精神支柱!”(陕西日报记者郑栋通讯员 陆敏)  

 

 

上一条:【网易新闻】赵瑜:扎根豆村五十载 不忘育种初心梦
下一条:【新华网】陕西杨凌+宁夏孙家滩 强强合作打造农科高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中国 杨凌 渭惠路24号  邮编: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8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