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世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在素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研究视角和理论指导,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理论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内在的必然性要求;另一方面是教材内容安排、教师教学现状、学生自身认识等教育基本要素现实因素的客观性要求。从职业道德素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途径、研究结果、最终实现共享成果,制定一套科学的实施方案,最终通过对教学目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是实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地实践教学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
管理学中的“冰山素质”理论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却未能真正肩负起培养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神圣使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将教师单向传授向学生多元探究转变、理论讲授向实践操作转化,是实现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然之路。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科学内涵
研究性学习理论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因此,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如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一种概念。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展开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型学习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挖掘和保持相对独立的持续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共同学习的个性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现实依据
在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理论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内在的必然性要求;另一方面是教材内容安排、教师教学现状、学生自身认识等现实因素的客观性要求。
1、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必然性要求
研究性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三个要素:自主,探索,合作。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2、教育基本要素现实的客观性要求
就教育介体而言,教材内容受限制。当前承担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课主要是《基础》课。《基础》课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不论是国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主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及其详细阐述与基本要求。没有面向众多不同专业安排详细具体的某一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学习的针对性。
就教育环体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不周密。通过查阅本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各个专业开设课程中,没有找到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性的课程。唯独会计与审计专业开设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专门介绍。由此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就教育主体而言,《基础》课教师精力不足。各学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所带专业众多、且变动频繁,一位教师每学期基本同时要给十几个专业授课。教师本身对专业认识不是很深,思想上的不重视、时间上的不方便、精力上的不允许、内容上的不钻研,因此造成对各专业具体的职业道德的不了解,自然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
就教育客体而言,大一学生职业认识模糊。《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新生对专业发展和就业去向认识还很模糊,缺少本专业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自身的就业需求认知,缺乏具体的企业实习和岗位工作经验,因而不清楚职业道德对工作的意义,不能自觉主动了解和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三、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
《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以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服务。因此,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研究方式、以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研究内容、以“专业—职业—就业—行业—企业—专业”为基本研究思路,坚持“立足当前、谋求长远,紧扣专业、问题引导,个人研究、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共享成果”为原则,实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四位一体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育人机制。
1、选定主题——明确研究目标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职场打赢一战场战役——谋求职业岗位?如何在职场打赢一场持久战——谋求职业发展?如何成为职场真正的赢家——获得职业成就?金钱、关系、学历等等外在条件只能是帮一时之需。只有良好的内在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职场法宝。因此,将“增强职业素质,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职业道德素质实践的主题与研究目标。
2、设置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按照基本研究思路,学生学习必须立足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进而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发展,明确就业形势及其行业发展趋势,再具体深入了解著名企业的招聘要求及对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与规范,最后回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由此,按照主题,设置五个具体问题。第一,社会对每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二,本行业的发展前景、趋势及就业形势分析;第三,本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四,本行业龙头企业、著名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规范与要求;第五,我校本专业与同类院校、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差异,以及我校的优势及不足。
五个问题又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个别,层层剥笋,内容不断丰富、深化,同时又彼此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3、组织实施——明确研究途径
首先,分配问题。根据五个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具体组织、协调和研究工作。要求各小组组长必须带领成员再次深入研讨、思考问题,细化题目、分配任务、责任到人。
第一个问题,立足社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即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以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职业道德素质。
第二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注意两个方面,即行业趋势与就业形势;纵向具体研究五个内容,行业分类、现状、优势、劣势以及建议;研究学习重点是就业形势分析。
第三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方面,即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要求;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行业道德规范。
第四个问题,立足企业,要求横向选择不同地域范围的著名企业、龙头企业;纵向包括企业简介、企业文化、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以及典型案例;重点是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
第五个问题,立足专业,要求把握三个基本方面,即层次、范围与学校类别,层次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范围即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即专科性学校与综合性学校。纵向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基本教学项目与环节、优势、劣势、建议。
其次,安排时间。职业道德素质专题实践教学用时四周,其中课内3学时,进行前期任务安排和后期成果交流总结,具体的研究探讨三周时间。教师每周进行跟踪检查、确保任务按期顺利完成。
4、形成报告——完成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运用,不仅要实现学习形式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同时还要求实现学习内容的概括性与总结性。因此,要求每个小组最终形成两份研究学习的成果,一份主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研究讨论记录。
主题报告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理论概括与总结,是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理性分析、思考与解决。每个小组按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途径,对研究讨论的结果认真总结、有效整合,要求严格遵循思维规律,注意报告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充分体现研究的成果。
小组研究讨论记录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反映和体现,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又是各成员参与探讨的客观记录。一方面,直接为写作主题报告提供素材,没有完整详细的讨论记录,不会有充实严密的主题报告;另一方面为检查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提供依据,没有认真积极地讨论,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5、分组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没有交流就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分组交流又是全班范围内的大讨论、大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内在要求。
分组交流分三个环节开展。一是讲述。每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讲述本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二是讨论。在此基础上,其他同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提问,由主讲同学及小组成员给予解答;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回答,进一步在全班范围内探讨,深化主题。三是点评。任课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报告内容和同学的现场讨论,给予评价与总结,重点强调增强职业道德素质的相关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型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的效果总结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必须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的需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
1、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参与率高。通过分小组、查资料、议内容、写报告、展成果、评结果等新形式,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性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率达到99%以上,并且做到了广泛查阅资料,个人充分准备,小组深入讨论,按时完成任务。
2、教学过程态度端正、主动性强。参与学生在学习研讨的正果过程表现负责认真、积极主动,勇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交流,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多样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思想认识,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的人格品质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风采。
3、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应用性强。通过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与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掌握了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内容,而且熟悉了今后所从事工作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认识明确、感想深刻,行为坚定、感情真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
4、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明显增强。通过对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多维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有效锻炼,职业道德素质之中所要求的爱岗敬业精神得以集中体现,认真负责、严谨踏实、自信独立、守时高效等职业道德素质明显增强。
注释:
吕新云.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10(1),80
张中世.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2009(17),199
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4-10-21.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2]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