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杨职>>正文
【陕西日报】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5-06-29     (点击: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业不在显,有绩则名。田园陋室,心怀民生。漫漫育种路,深深绿色情。谈笑有知己,往来多农朋。可以聊民情,磋学问。无喧声之乱耳,有创造之欢欣。两鬓霜染尽,未泯赤子情。献余热,永葆赤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为赵瑜所作)

——代题记

陕西日报:麦田里的守望者

——再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

孙文生 冯晓荣 唐艳丽 高掌平

编者按

2011年9月11日,本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优秀共产党员、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的先进事迹。文章见报后,反响强烈,读者为赵瑜崇高的精神境界、执著的敬业精神、浓厚的群众感情所感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专门召开大会对他进行表彰,杨凌各界纷纷开展了向赵瑜老师学习的活动。今天,本报特推出这一专稿,对赵瑜的事迹进行再挖掘、再报道,以飨读者。

初次见到赵瑜的时候,记者并没有觉得他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材瘦小,两鬓斑白,衣着简朴——坦率地说,更像一位农民老大爷。

可一旦搭上话,聊得深入了,记者就立刻感觉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那种气质: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很好,说话思维敏捷,态度谦逊和蔼——这是学者身上的特质。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培育优质小麦良种,是我一生的痴迷。”

赵瑜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西部山区农村,家乡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们辛勤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他内心填满了浓浓的悯农之情。赵瑜说:“儿时的记忆,是我后来从事农业科研的原始动力。”

所以,高考后完全可以报清华、北大的他,却毅然决定学农,以第一志愿考入农业高等学府——北京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陕西,选择了农业,选择了农村。提起当年来到扶风县豆村农场的那一刻,赵瑜这样感叹:“站在暖暖的春风里,我觉得,那里,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地方,一个能让梦想生长的地方。”

在豆村农场的50年间,赵瑜和当地的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每来到农民家里,或上炕,或随便拿个小凳子坐下,或和农民拉家常,或谈科技推广的事,赵瑜总是跟在自己家一样随和亲切。走在豆村农场附近的路上,几乎人人都认识他,年纪稍大一点的叫他“赵老师”,年纪轻的叫他“老赵叔”。

“武农148种子村”——武功县凉马村党支部书记张选成夸赞赵瑜说:“赵老师不仅帮助我们实现了小麦增产、农民增收,还通过良种繁育实践和科技进村入户,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使大家学会了良种繁育技术……”赵瑜却说:“凉马村也为小麦良种造福更多的农民群众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赵瑜的身上,既有对农民群众的深情,也有与农民一样的朴素作风。

在农场几十年,赵瑜的冬季取暖方式也和农民一样——烧热炕。近年来,儿女们给他房里装了空调,可为了省电,他很少开。农场交通不便,考虑到赵瑜经常外出工作,省农业厅曾先后给他配过两辆汽车,结果都被开报废了。

“女儿赵存芳常常埋怨我:连件好衣服也不买,身上常常就是那几件普通衣服,洗洗换换。”赵瑜说。

有一年,赵瑜去甘肃永登安排冬小麦示范和扩大推广。当地所用的“武农148”种子,都是他从陕西运来,无偿提供。近几年,“武农148”扩大推广,用种量大了,也是他贴上运费,低价供给当地农民。赵瑜还自费跑遍兰州、西宁、湟中、大同、民和、乐都等地,为当地引进“青薯二号”等新优马铃薯良种近50万公斤,在当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使产量成倍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小麦杂交组合,我每年选做300多个杂交组合。按平均十年出一个品种计,命中率大概为三千分之一左右。50多年来,我育出5个‘娃’,算幸运了……”

“搞育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就绝对一无所获。”基于这样的认识,赵瑜特别愿意付出,付出无数次的下地时间,付出无数次的观察记载,付出无数次的“重复劳动”。

如果说,一个人爱的付出是可以计量的,那么,赵瑜付出的爱,一小部分给了自己的家人,大部分则通过自己姓“武”的“娃”,带给了广大种植区农民群众。

讲起这些“娃”,赵瑜滔滔不绝:

“‘武农132’——1968年培育成功。抗寒、抗旱、抗病、早熟、丰产,亩产水平300-350公斤,旱肥地亩产400公斤以上,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10%-30%。该品种综合性状稳定,寿命长,生产应用10多年,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农业部曾多次征集该品种植株标本出国展出。因为有这个成果,1978年我曾作为陕西省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武农99’——上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的抗吸浆虫品种。亩产水平400-500公斤,在吸浆虫发生年份仍能增产20%以上。不仅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有效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同时还推广到黄淮麦区其他省份,累计推广1600多万亩”;

“‘武农113’——上世纪80年代培育成功,属大穗大粒高产品种。因要求比较高的栽培条件,仅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了几年”;

“‘武农148’——上世纪90年代培育成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最高亩产达614.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1%,很快成为整个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近几年,通过引种试验,推广区域向西推进了1000多公里,在甘肃兰州地区改种春小麦为冬小麦获得成功”;

“‘武农986’——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生产表现越冬性好,秆硬抗倒,田间综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45克,亩产水平500-600公斤,适宜在关中灌区及其他同类生态地区种植。经陕西大型优质面粉生产企业制粉和烤焙面包试验证明,加工品质优良,磨粉食用,蒸馒头、做面条、包饺子白亮有筋,食味好。2010年,该品种获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两高一优’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今年又获国家农业部‘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支持。”

赵瑜说,如果比较顺利,不久,他将又有新品种问世……

讲起育种经验,赵瑜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小麦育种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育种目标,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变异,而后对变化万千的变异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出现概率很低很低的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变异材料选出来,并使其遗传性得到稳定。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把所有试验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苟地做到位,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要对所有试验材料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记载:冬前关注分蘖特性、幼苗习性;冬季关注冻害、越冬性;春季关注返青拔节期生长表现、苗相叶形;抽穗期关注抽穗早晚;抽穗后关注株型、抗性;成熟期关注产量构成架构,特别是落黄等‘晚节’;收获后还要进行考种:称粒重、目测品质和饱满度……”

关于做杂交组合的数目,各人看法不一,有人主张多,有人主张少,赵瑜的看法是:关键在命中率。“按我的实际情况,每年选做300多个杂交组合。按平均十年出一个品种计,命中率大概为三千分之一左右。在选育方法上,杂种二代是后代性状分离的关键世代,可能几年才有可能中选一个组合。中选的目标组合,要扩大种植群体,精益求精,严格选择……”

“收获是为勤思考、重实践、善求索的人所准备的。虽然岁月无情,光阴荏苒,但是我心依旧。”

育种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经常下乡下点,了解生产,掌握农业生产状况、品种演变及前瞻要求,了解现有推广品种在各地的生产表现。一次,赵瑜带着自己的学生——宝鸡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康银林去河南考察“武农986”的生产表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考察完不同生态地区12个市的试验点,他们每天要跑几百公里路程。康银林说:“一天跑下来,我们几个陪同前去的人都感到很累,赵老师已是76岁高龄的人了,怎么会不累?”

大家都说:“赵老师真耐得住寂寞。”赵瑜说:“我并不觉得寂寞。”大家又说:“赵老师真苦。”赵瑜说:“和种子打交道,我乐在其中。”

退休了,本可以放下一切,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然而,赵瑜痴心育种的脚步却并未停歇。

2004年,年近70的赵瑜,被聘为宝鸡市农科所客座研究员,协助该所小麦育种工作;同年,他又应聘担任了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项目“宝鸡市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课题主持人。

2007年,示范区与宝鸡市共同筹措资金,在宝鸡山区的千阳县建立了“宝鸡市旱作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赵瑜任首席专家。同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省永登县签订了两地“县校农业科技合作协议”,永登县委、县政府聘任赵瑜为合作项目首席专家。

2009年,河南省一种子企业将“武农986”引去,参加“河南省邻省已审品种生产试验”。为了了解该品种在河南各地的生产表现,赵瑜连续两年在5月小麦即将成熟的季节专程去河南,跑遍了所有试验点,实地考察。

有一年,赵瑜去甘肃永登安排冬小麦示范和扩大推广。当地所用的“武农148”种子,都是他从陕西运来,无偿提供。近几年,“武农148”扩大推广,用种量大了,也是他贴上运费,低价供给当地农民。赵瑜还自费跑遍兰州、西宁、湟中、大同、民和、乐都等地,为当地引进“青薯二号”等新优马铃薯良种近50万公斤,在当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使产量成倍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小麦杂交组合,我每年选做300多个杂交组合。按平均十年出一个品种计,命中率大概为三千分之一左右。50多年来,我育出5个‘娃’,算幸运了……”

“搞育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就绝对一无所获。”基于这样的认识,赵瑜特别愿意付出,付出无数次的下地时间,付出无数次的观察记载,付出无数次的“重复劳动”。

如果说,一个人爱的付出是可以计量的,那么,赵瑜付出的爱,一小部分给了自己的家人,大部分则通过自己姓“武”的“娃”,带给了广大种植区农民群众。

讲起这些“娃”,赵瑜滔滔不绝:

“‘武农132’——1968年培育成功。抗寒、抗旱、抗病、早熟、丰产,亩产水平300-350公斤,旱肥地亩产400公斤以上,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10%-30%。该品种综合性状稳定,寿命长,生产应用10多年,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农业部曾多次征集该品种植株标本出国展出。因为有这个成果,1978年我曾作为陕西省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武农99’——上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的抗吸浆虫品种。亩产水平400-500公斤,在吸浆虫发生年份仍能增产20%以上。不仅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有效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同时还推广到黄淮麦区其他省份,累计推广1600多万亩”;

“‘武农113’——上世纪80年代培育成功,属大穗大粒高产品种。因要求比较高的栽培条件,仅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了几年”;

“‘武农148’——上世纪90年代培育成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最高亩产达614.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1%,很快成为整个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近几年,通过引种试验,推广区域向西推进了1000多公里,在甘肃兰州地区改种春小麦为冬小麦获得成功”;

“‘武农986’——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生产表现越冬性好,秆硬抗倒,田间综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45克,亩产水平500-600公斤,适宜在关中灌区及其他同类生态地区种植。经陕西大型优质面粉生产企业制粉和烤焙面包试验证明,加工品质优良,磨粉食用,蒸馒头、做面条、包饺子白亮有筋,食味好。2010年,该品种获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两高一优’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今年又获国家农业部‘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支持。”

赵瑜说,如果比较顺利,不久,他将又有新品种问世……

讲起育种经验,赵瑜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小麦育种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育种目标,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变异,而后对变化万千的变异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出现概率很低很低的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变异材料选出来,并使其遗传性得到稳定。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把所有试验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苟地做到位,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要对所有试验材料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记载:冬前关注分蘖特性、幼苗习性;冬季关注冻害、越冬性;春季关注返青拔节期生长表现、苗相叶形;抽穗期关注抽穗早晚;抽穗后关注株型、抗性;成熟期关注产量构成架构,特别是落黄等‘晚节’;收获后还要进行考种:称粒重、目测品质和饱满度……”

关于做杂交组合的数目,各人看法不一,有人主张多,有人主张少,赵瑜的看法是:关键在命中率。“按我的实际情况,每年选做300多个杂交组合。按平均十年出一个品种计,命中率大概为三千分之一左右。在选育方法上,杂种二代是后代性状分离的关键世代,可能几年才有可能中选一个组合。中选的目标组合,要扩大种植群体,精益求精,严格选择……”

“收获是为勤思考、重实践、善求索的人所准备的。虽然岁月无情,光阴荏苒,但是我心依旧。”

上一条:【中国青年报】半个世纪撑起学校产学研一片天
下一条:【陕西日报】半个世纪的“种子”情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中国 杨凌 渭惠路24号  邮编: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8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