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涉农办学特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后稷文化”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身体力行、锲而不舍、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精神为核心,将“后稷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技能提升、社会服务创新有机融合,深入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积极搭建文化传承平台,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崇尚劳动,知行合一、砥砺求索,形成了具有杨职特色的新时代耕读教育范式,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称号。
——挖掘“后稷文化”丰富内涵,凝练学校文化气质。通过深入分析后稷教民稼穑的过程、后稷对中华农耕文明的贡献,进一步挖掘“后稷文化”的深刻内涵,赋予其时代意义,凝练出了“胸怀天下、扎根大地、力耕勤读、矢志兴农、立己达人”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全体师生的价值引领与成才目标。
——构建“后稷文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文化认知。结合涉农高校育人的目标和特点,成立了耕读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根据学生的素养发展和学习水平,将“后稷文化”融于专业教学中,通过学习后稷教稼事迹、了解中华农耕文化、感悟劳动之美、践行“后稷精神”等,形成了“后稷文化传承课+融入耕读教育元素的专业课+第二课堂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同时,邀请杨凌当地的农史专家、农业院士进校园、入课堂,讲述后稷稼穑故事及其在农业种植方面的成就、杨凌对中国农业的“四大贡献”,并开展现场教学,增进学生对“后稷文化”的认知认同、为农服务的奉献精神。
——搭建多元育人载体平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一是成立“后稷书院”,通过探索书院制通识教育实验班、举办文化专题讲座、开展系列后稷文化活动、赋予“后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等,给“后稷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二是建设面积达1000㎡的耕读文化馆,构筑了师生耕读研学基地。三是结合已有的农林综合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每年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在此进行生产劳动和义务劳动,引导学生以劳树德增智。四是根据陕西自然地理特征,在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建立了20多个高素质农民培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和科技小院,探索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活动,传承厚重农耕文化。一是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晨读”教育活动,并编写了《中华经典晨读百篇》读本。二是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挖掘节气历史由来,诠释节气概念,组织学生了解基本信息,掌握节气养生常识,学习节气民谚、七十二候、节气歌、节令歌等,全方位展现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和农耕文化。三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进教稼园开展研学活动,感悟深厚的“后稷文化”。四是策划组织后稷祭祀祈福暨农耕文化传承大典,并选派多名师生参加。
——创新社会实践内容形式,践行力耕勤读精神。一是依托学校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产学研基地和扶贫帮扶点等,开展“百名教授进百村”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入选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二是组建22支社会实践团队,利用半个月时间,深入省内10多个县区、镇村,开展“万名学子进万村”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三是组建5支文明实践活动服务队,赴太白县、彬州市、洛川县、凤县等地,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文明实践活动。四是在果蔬采收季节,组织大批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培育爱农情怀 助力乡村振兴”劳动实践活动。五是瞄准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将教书育人与支农助农紧密结合,组织师生常年送科技下乡。
——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彰显鲜明办学特色。一是凝练以“后稷文化”为引领的大学精神,形成了校训“明德强能 言物行恒”、校风“诚朴 勤奋 求实 创新”和学校精神“照准目标 矢志不渝”。二是将“后稷文化”融入楼宇命名,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三是在各教学楼内绘制了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在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设立了二十四节气标识牌,并为每一个节气配有相关图画、农耕活动、诗词和谚语。四是在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设立了长6米、高2.6米的“力耕勤读”景观石,并在背面镌刻《劳动赋》一篇,以弘扬“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耕读文化精神。
通讯员 陆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