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中创造性地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开辟了高职院校校企校政合作的新路子,连续两年在教育部会议上交流经验,“百县千企”成为陕西乃至中国高职教育开门办学的一张亮丽名片,彰显出这所具有78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改革创新的活力,折射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陕西乃至西部高职教育的无穷魅力。
有为才能有位 思路决定出路
教育教学改革难、企业深度参与难、教师实践锻炼难、学生顶岗实习难、毕业学生就业难等等,是困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开展工学结合、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曾长期担任地方党政领导的杨凌职院党委书记曹毓刚,从过去站在社会看教育和现在站在教育看社会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上指出,作为高职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学校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政府企业需要学校做什么,学校能为他们做什么,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以有为争取有位,就一定会得到政府、企业的欢迎、重视和支持,使政府和企业有所利有所为,在政府有所位,反过来促使学校进一步有所为,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主动出击,破解难题,杨凌职院于2007年启动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搭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的多功能开放平台。
合作创新共赢 理念蕴育成效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是利用与陕西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的共建优势及地处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以原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选择与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进行联谊联姻,构建由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组成的校县校企合作联谊圈,理论上使每个专业合作面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每个企业平均每年接收5名毕业生,以实现5000名毕业生稳定就业。
全员参与推动 行动决定成败
为了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学院内部夯实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实行全员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县校企联谊联姻。一是招生就业途径;二是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途径;三是职教集团、产学研合作组织等途径;四是校友联谊途径;五是科技下乡等与政府联系的途径;六是校企、校际、校政合作交流途径;七是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联系政府与企业;八是利用教职工的亲朋好友等关系,构建形成稳定广泛的合作网络。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区)、1017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咸阳、延安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
激活发展动力 成效彰显魅力
百县千企联姻,激活了学院的发展动力。院长张朝晖说,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不仅打开了学校通往社会的大门,而且彻底拆掉了学校的围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校县校企合作的大联盟,使信息、人才、设备等教学和生产要素资源得以共享,为学校人才培养、科研推广、社会服务、招生就业构建了广阔的多功能开放平台,真正使高职教育的雄狮醒过来、活起来、舞起来。一是构建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紧贴社会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体系。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各专业与联姻企业密切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三是推动了顶岗实习工作。由于从量上和质上保证了合作企业对学院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支撑,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比例由2006年的39%提高到100%。四是促进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近年来,学院共选派364人次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77名。五是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学院建立了1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在研经费达到625万元。六是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有了这一可靠保证和坚强的支撑平台,2007年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有80%以上的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订单班”,订单培养学生近2000名。